侵权投诉
订阅
纠错
加入自媒体

小米在争议中飞奔的互联网巨兽

2018-08-28 16:03
来源: 猎云网

8月22日,小米2018二季度财报发布,在小米上市的争议声中,财报表现可谓非常亮眼。自2010年成立以来,小米一直在飞速奔跑,特别是与中国家电明星企业格力老总董明珠的“五年之约”,不仅惹人注目,更是见证了小米的奇迹般地成长。但是小米到底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还是一个硬件公司,存在争议,千人千面的小米,未来又会发展成为怎样一个企业? 文章来源:老虎证券供稿,作者:徐杨,老虎证券合伙人。

成绩越好,争议越大。8月22日,小米2018二季度财报发布,在小米上市的争议声中,财报表现可谓非常亮眼,流行的话来讲,亮瞎了看客们的钛合金狗眼。

财报亮眼 重拾升势?

小米第二季度财报出来之前,我对小米是否能如2017年度那样飞奔是存在一定的怀疑的。

众所周知,由于华为等复制小米的营销模式,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成功将小米挤下了手机头名宝座。

市场第一,是一个护城河,代表了市场对该产品或服务的认可,如果能持续上升,将会逐渐形成垄断。但是小米的头名宝座并没有坐了太久,个人判断,这显示了在手机业务领域,小米不存在这类护城河。

而且,国内的企业,特别是一些创业板的企业,经常的操作是上市前业绩亮眼,上市后就开始亏损。

显然,我低估了小米和雷军的野心和实力。

上市之后,小米的第一次财报展示的业绩,特别是增长速度非常亮眼。

从增长速度上来说,超过2017年的增长速度8%左右。就各业务占比来看,与2017年有了一定的分别,小米强调的互联网基因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。这起码说明小米的业务发展质量是比较可靠的,为了上市,血拼业务的拔苗助长行为的概率进一步降低。

上图可以看出,小米的手机业务占比进一步下降,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显著上升,互联网服务轻微下跌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是在小米2018年业务继续大幅度提升的情况发生的变化,互联网服务与IoT的总体占比却是进一步提升,某种意义上,这代表小米的互联网化服务和生态体系建设的成功,但需要注意的是,相对来说,小米的硬件电商体系更加成功,因为从手机到其他硬件是比较容易跨越的,而从硬件到其他互联网服务,则会更加困难。

小米更加亮眼的表现是在国际市场方面,这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点,小米刚成立8年,国际化收入已经占到了36.3%,这证明了小米的思路不仅在中国可以行得通,而且在国际上也是行得通的,这也符合基本的市场认知:低价为王。

下面的数据引自小米财报:

根据Canalys的资料,2018年第二季度,我们的智能手机在印度市场继续快速增长,按出货量计市场份额名列第一。2018年第二季度我们在印度尼西亚亦取得显著增长,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排名第二。2018年5月,我们的西欧市场扩展至法国及意大利。2018年第二季度,于西欧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2700%。

根据Canalys的资料,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,我们在25个国家及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排名前五。

不过,虽然小米成长亮眼,但仍然有些需要注意的点:

1、小米的互联网金融爆雷事件。在今年年中的P2P网贷爆雷事件中,小米的互联网服务这块也受到了波及,相当多的小米用户深受其害,后续事件如何演变,仍需要观察。这也表明,虽然互联网服务可以无限扩展,但在金融这块,小米仍需要加强风控环节。

2、小米的手机售价不断提高,这被小米解读为利好,是消费者行为习惯的转变,被业内一些媒体解读为客户群体仍然是屌丝群体。我个人不看好这种价格的提升,因为小米有背离初心的可能。“感动人心 价格厚道”是小米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因素,是低价为王定律的成功。小米是否会进一步提升旗下品牌的价格是值得关注的事件,因为这等于拆掉了自己成功的一大支柱。

3、互联网服务占比轻微下降和IoT大幅提升,证明小米可以做个很好的硬件电商平台:也就是与京东和淘宝的差一点。个人认为,这是小米可以而且应当做好的点,将会成为小米的护城河。而互联网服务中游戏收入的增长也是值得关注的。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,游戏和电商是两大利润支撑。如果飞速进展,那么除百度之外的腾讯、阿里、京东三家都会有危险。

另外,从投资的角度观察,是很难发现小米的天花板在哪里的——就市场来说,老实厚道性价比高的产品,总是存在市场的,而且这市场是很难跨越的护城河。

当年华为要做一款低价手机,但是最后成本核算下来,是亏本的,华为就止步不前了。这也是小米最大的优势。换句话说,世界需要老实厚道的平价产品。

问题在于雷军的互联网思维是否会进一步升华,将其子生态的产品也做出几个小米来呢?

或者雷军的生态体系成功激活,成为用户的一揽子管家式服务商,个人认为,这将是小米最大的挑战,一旦成功,苹果将不是小米的对手。

当然,这是否意味着小米重新回到了高速车道?仍然是有待观察的。

然而,短短八年时间,将一家硬件企业做到千亿规模,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。我们亲历了一家还在成长的互联网巨兽的成长过程。

同样坐立不安的,应该还有董老板。

五年之约 见证小米飞奔

自2010年成立以来,小米一直在飞速奔跑,特别是与中国家电明星企业格力老总董明珠的“五年之约”,不仅惹人注目,而且更是见证了小米的奇迹般地成长——这样的飞速成长,一般只有烧钱的轻资产运作的互联网企业才有可能。

2013年12月12日,在央视2013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现场,雷军放话:“如果5年内小米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,董明珠需赔给自己1元”。

一向骄傲的董明珠自然不甘示弱:“如果被小米击败,愿赔10亿”。

看似简单的对话,震惊了当场,更震撼了每一个人,被称为“世纪之赌”。

这也难怪,作为将格力电器一手带到中国家电巅峰地位的董明珠,骨子里天然带有王者之气,自然难以忍受这样的挑战,不将赌注乘以十个小目标,气势岂不是被比下去了?

实话实说,在五年之约刚建立的时候,弱不禁风的小米想要超越王者般的格力,在一般人看来,根本是毫无希望的:就如同初生牛犊挑战老虎,黄金段位约战王者,这不是找虐吗?!

当时两者虽然早已功成名就,不过业界地位还是有很大差距的。

雷军的小米刚创立3年,年营收才超过300亿元;而董明珠的格力电器,早已是业内霸主,营收1200亿,接近小米的4倍体量。

是谁,给了雷军熊心豹子胆,敢叫板格力。这也许是在场的很多人的想法。

当然,这应当也是一场戏。

当时的两位嘉宾,马云和王健林的马王之约大家还历历在目:到2020年,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超过50%,王健林将给马云一亿元人民币,反之,马云输给王健林一个亿。

现在雷军又与董明珠打赌,这不就是很好地博眼球机会吗?也是众多传统媒体制造热点的通常手法。

但是台上两人的心境显然是不一样的。

对于擅长营销的小米来说,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营销策划,不过也显露了雷军不甘人后的野心;但在董明珠看来,这应该近似于一个侮辱和嘲讽。

毕竟马云和王健林的业界地位基本对等,一位是电商领域的老大,一位是房地产大佬,赌约一个亿,怎么都是一个小目标。

区区一个雷军,带着刚成立3年的小米叫板已经是业内王者的董明珠,这是在打脸,当然,打的是董明珠的脸,叫板的是董明珠的能力和格力的业界地位。

于是董明珠不仅提高了赌注,而且涉足了手机行业——虽然声势很响,但并不成功。

不过对于董明珠来说,这种近似于侮辱的挑衅,显然是不能释怀的。

今年初,在距离两人赌约不到十个月的时候,董明珠又再一次谈起那场豪赌:“到时我想最好请公证处来公证下,请审计部门来一个完整的审计,这样得到的信息能够更准确”。看起来对赌约的胜利已经胸有成竹。

也是,2017年,小米营收不到1150亿,而格力则达到了1500亿之巨,怎么看,格力也是稳操胜券了。

但是今天,在小米第二季度财报公布后,相信很多人大跌眼镜:第二季度收入452.36亿元,同比大涨68.3%,环比增长31.5%;经调整利润21.17亿元,同比增长25.1%。整个上半年,收入796.48亿元,同比增长75.4%,经调整利润38.16亿元,同比增长62.6%。

不过,憋着一股劲的格力,第一季度的表现也是非常亮眼,第一季度营收400亿,同比增长30%,两者之间到底最后鹿死谁手,仍未可知。

然而,我们已经借着两人的五年之约,见证了小米近乎奇迹般的增长,只用短短八年时间,就做出来了一个千亿规模的企业,并且引领了中国手机中国制造的热潮:可以说,正是小米,刺激了中国技术派手机华为的诞生。

无论输赢,小米已经利于不败之地:财大气粗的雷老板自然不会在乎这十个小目标的。

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手机制造商

小米的成功,不仅是中国手机制造商的成功,而且是互联网精神的成功。

当年,在两者打赌之后,董明珠或许觉得这是一种挑衅,但在互联网人眼中,这是两种思维的战争:互联网思维VS传统思维。

传统的思路是先做产品,通过线下渠道慢慢打开市场,稳健的成长。

但在互联网人眼中,这种方法太过笨拙:为什么不通过整合已有的资源,借助发达的物流体系,在线上进行营销呢?

这种讨巧的方法,见证了众多互联网巨兽的飞速成长:直接通过互联网触达用户,实现了规模的指数级增长。

不过,必须承认,小米的路子还是非常奇葩的,直接将互联网对接硬件制造。这创造了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结合的奇迹,同时也成为了诸多争议的焦点。

这也引领了一批妄图复制小米路子的互联网+硬件生产企业。可惜,他们至今仍然名不见经传。

小米起源:铁人三项的互联网因子

小米的创始人之一林斌曾经回忆说,创业之前,雷军在咖啡馆的桌子上,铺开一张餐巾纸,在上面画小米的商业模式:先做安卓系统优化,有用户了再做手机,通过电商卖手机,最后再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盈利。

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小米铁人三项模式:硬件+电商及新零售+互联网服务。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看,就是安卓系统为手机引流,手机为互联网服务和软件引流。

这是雷军在做了多年金山老板,眼看着一个个BATJ等后辈飞速崛起后得来的思想结晶;也有不甘落后的自尊的驱动:“我想领导一家中国公司成为世界第一。”

“站在风口上,猪都能飞起来”,这是那段时间的总结,也是广为人知的名言。

不过,小米的模式距离风口比较远,大多数人投资都是冲着雷军这块金字招牌来的,曾经有投资人说,只要估值不超过500亿,我就投(大意如此,具体来源早已沉没在爆炸的信息流之中无可寻觅)。

不得不说,雷军自身的广泛人脉确实给小米提供了非常优渥的环境。

但这并不是小米飞速成长的最重要的原因。

董明珠的手机以及沉寂多年的摩托罗拉、诺基亚,还有数不胜数的创业失败的经典案例,都证明了资金充足并不是成功的保证。

相对于风口论,小米对互联网思维的准备把握,才是小米成长到现在这个局面的关键:一家跟谷歌类似的广告和服务公司,而不是苹果那样的硬件企业:整合现有的资源,做性价比最高的的产品,吸引用户。

也就是说,小米仅仅只是需要做设计、推广和资源调配的工作,省去了大量的研发和生产环节。

当然,与众不同的是,小米通过产品引流,每一项都可以实现收入,每一项都可以独立出去成为一家公司的主业;特别是硬件制造这块,还从来没有什么互联网企业通过硬件制造来引流的:一般来说,这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负担,这与纯粹的互联网烧钱模式并不太相同。

然而,雷军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操作手法,让铁人三项成为了现实。

不得不说,作为互联网人,雷老板的操作,也让我大开眼界。

不为人知的小米第一款产品:也是小米互联网基因的根基

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知道,小米的第一款产品是基于安卓系统的MIUI手机系统。

当时,小米根据国人的使用习惯,对安卓原生系统进行了深度优化、定制和开发,全面改进了原生体验;系统发布后,小米的团队还随时响应尖端用户在小米论坛上的反馈,并将最有发展前景的功能集成进正式版,并且每周发布新版本的MIUI。

由此,小米积累了第一批用户,诞生了最早的一批忠实粉丝——“米粉”,总数约50万,活跃用户超过30万,总共有24个国家的粉丝自发地把MIUI升级为当地语言版本,自主刷机量达到了100万,这也为小米手机的成功发行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。

2011年,小米正式宣布创业的时候——2010年注册成立,自称专注于iPhone、Android等新一代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与热点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,软件业务已经有手机聊天工具米聊、基于Android平台修改而成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、手机浏览器迷人,以及小米读书、小米分享、小米便签、小米司机等诸多产品。

这些,现在是小米手机的一部分,虽然很多人并不太重这些——这应当是小米互联网思维的瑕疵所在。

从这里来看,小米的最初创业状态,跟所有的互联网企业是一样的。

此后,小米手机借助互联网营销横空出世并迅速成为爆款,借助“投资+孵化”的模式成功搭建起了小米的生态系统——这些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。

小米的精神:互联网基因

显然,小米的互联网成长路径早就在雷军的规划之中,并且是按照规划稳步推进,不得不说,这体现了小米强大的执行能力,也说明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行业结合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,只要有合适的领导者。

细读小米招股书,我们也可以发现,小米对自己互联网基因的强调,特别是用户数量的重视——这是互联网行业普遍的共识,用户数量才是最终决定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否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:小米的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1.7亿,ARPU(每用户互联网收入)在30元左右。

当然,小米的极速成长,也给了小米对自己互联网基因模式深信不疑的信心:传统行业也许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做到千亿级,而互联网行业只需要几年。

在2004年卖掉卓越网后,雷军一直在思考,什么是互联网,为什么在差不多的时间里,金山只有不到30%的增长,而卓越网却能获得100%的增长。他的思考,成功孕育出了小米这样的巨兽,而这一成功,显然又加深了雷军对自己本身是互联网企业的认同。

雷军关于“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%,如有超出的部分,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”的表态,恐怕也是雷军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的结果:硬件成为吸引用户、黏住用户的流量入口,借助互联网服务获取利益。

虽然很多人质疑这是一次炒作,智能手机业内综合净利润率达到或者超过5%的,也就只有三星、苹果这样的巨头,但为什么其他企业没有这样的口号?

或许只有互联网思维才会产生这样的宣传口号,因为这本质上来说也是互联网“烧钱换流量”模式的嬗变——只是小米的烧钱不是直升机撒钱。

争议中小米:互联网还是硬件公司

虽然小米口口声声自己是互联网企业,但是对于很多群众来说,这显然属于王婆卖瓜的范畴。

雷军的一句话是这种质疑的最好注脚:8年前,我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——用互联网做手机,那时候基本无人认同,即便是在我们开业时候来的十三个喝小米粥的人,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认同我的想法。

事实上,小米自诞生以来,一直处于舆论的焦点,这既是小米独特的营销手法所致,也与其本身的迅速成长和理念有关。

小米的第一款手机产品小米1甫一上市就引发了业内的关注,高性价比的硬件配置,时尚的外观设计,不仅打破了国内山寨机的恶名,而且加上其手机订购的饥饿营销模式,放大了营销周期和品牌效应,随之而来的,是小米的高速成长:仅用八年时间,营收就迅速成长到千亿量级,成为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巨兽,这些都让小米始终处于舆论的焦点。

当然,在这些沸腾的舆论背后,主要是对小米互联网身份的质疑:一家明明主业是手机的厂商,怎么可以定位成互联网企业?

它在2014年一笔估值460亿美元的融资,不仅让小米一度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,更是将小米推上了风口浪尖。

雷军后来感叹说:“那个估值最终变成了一个诅咒。”

确实,那笔融资让小米成为了众矢之的:凭什么小米可以估值这么高?

如果是按照硬件估值,小米上市前的估值水平大概是100亿美元。

OPPO、Vivo和华为等本土品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是显而易见的。最终华为凭借技术口碑,加上小米的销售模式,成功复制并超越了小米手机的销量。而OPPO和Vivo也凭借线下渠道,在国内市场上击败了小米。

在2016年的时候,对小米的质疑也达到了空前的顶峰:那一年,小米受限于供应链难题,营收与2015年持平,远小于2014年。

这不得不说是雷老板发出感叹的最真实原因所在,也让业内开始认为小米正在遭遇手机企业普遍有的三年之痒难关。

但是雷老板强大的整合能力,确实令人叹服,在2017年,成功让小米实现了逆势增长,也铺平了小米的IPO指路。

然后,对小米的质疑也达到了顶峰。

这在证监会的《小米集团共发行存托凭证申请文件反馈意见》表现的淋漓尽致:

“公司是一家以手机、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。报告期内,互联网服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.8%、9.6%和8.6%,主要来自于广告推广和移动游戏业务。报告期内公司来自智能手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37.15亿元、487.64亿元和805.64亿元,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.40%、71.26%和70.28%。请发行人结合公司主要产品、业务实质、收入占比、利润来源等,说明公司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”。

甚至很多人将小米的互联网定位的原因直指小米估值,认为这是小米为了获得高估值而不顾投资者利益的自私之举。

舆论的压力之下,正在进行上市路演的雷军也不得不改口。

6月23日,雷军在香港四季酒店召开的全球发售新闻发布会称:“我不再纠结我们到底是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,我更在意的是,小米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公司。”

而在小米成功上市后,一连串质疑文章也随之而来。即便是第一份财报业绩亮眼,也断不了质疑的目光。

这是黑公关吗?

或许有,但显然小米的硬件外衣确实让人疑惑。

千人千面 耀眼的手机业务

莎士比亚说,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

挣扎于“是互联网还是硬件”旋涡的小米,说到底是不同认知之间的矛盾。诚然小米一直强调自己是互联网企业,却无法阻挡大众将其看作一家手机生产商的尴尬。

有观察者认为,小米的竹林生态里面,手机是其最重要的支柱,其他硬件,抑或是互联网服务都依托于手机,如果没有手机,小米将一无是处。并且举出小米2016年手机销量裹足不前造成的巨大危机。

确实,在小米的成长历程中,手机的业务太过耀眼,生生把他们第一项产品——MIUI手机操作系统挤到了不为人知的角落,也让小米寄予厚望的互联网服务黯然失色。

透过小米最近三年的经营业绩,可以发现,虽然互联网服务的占比有了相当幅度的成长,相对于智能手机及其他硬件带来的收入还是太少。即便是2018年第二季度,手机业务仍然占据67%的份额。对于很多观察者来说,足以认定小米是非互联网企业。

传统思维:饱受质疑的互联网业务

小米引以为傲的用户数,也是被诟病的一点。

观察者认为,小米的用户规模、活跃度无法与BAT等互联网企业相提并论,商业价值也不可同日而语。

因为用户使用小米手机的4.5小时,主要是用BAT等超级APP,这些APP产生的商业收益与小米公司无关;同时这些用户与其手中的小米手机及其相关,如果这些用户更换了手机,也就不会继续成为小米的用户。

还有观察者指出,小米与其他互联网企业存在本质的不同,他们都有特定的核心的互联网服务,有非常高的用户粘性,而且服务用户的边际成本可以无限降低。

此外,对于小米用户价值也存在一定的争议。小米的成功与千元机以下的市场密不可分,这群用户的阶层属于所谓的“屌丝”群体,创造价值的能力并不大。

这些对小米互联网企业的属性的评论都有一定的道理。

互联网角度的小米互联网业务:已接近新浪微博

但是当我们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进行分析呢?

仔细研究小米的ARPU,可以发现,该数据已经接近新浪微博的数值:新浪微博2017年收入11.54亿美金,该年度每日活跃用户数为1.72亿,那么新浪的ARPU值为6.71美元,相当于44元人民币左右,而小米同期的该数值为32,现在新浪微博的市值约为204亿美元。而根据小米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,我们发现,小米的广告收入已经达到了25亿元,超过了微博同期的23.9亿元。这不得不说是对传统互联网企业的讽刺。

虽然小米没有虚拟化的互联网服务,但是将小米手机等硬件作为流量入口,或许有其他的不同视角——流量入口是互联网企业最想要达到的标准。

为什么当年马云屏蔽百度?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。

小米手机等硬件作为流量入口的趋势还不是很明显,但是万一爆发了呢?万一小米研发了另一款搜索引擎呢?万一米聊代替了腾讯呢?万一小米电商代替了淘宝+京东呢?那时候,小米市值为“腾讯*苹果”是不是就可以实现了呢?

而且,虽然手机可能换成其他品牌,但用户的使用习惯很难改变,这也相当于强化了用户的品牌依赖性,用互联网的术语就是用户粘性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,小米用户的粘性是很可怕,如果再成功激活用户,前景实在足以让任何互联网巨头恐怖。

传统企业无法理解的草根信仰

对被赤果果鄙视的小米用户呢?

的确,小米最畅销的手机是千元以下的手机,该群体,从传统企业的观点来看,确实价值不大;但是互联网行业却与众不同,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二八定律中的“八”,靠的是大数法则的胜利。

为什么风靡的王者荣耀需要巨量的用户群?他们不是只需要服务好那些有钱的人就行了?当然不行,没有草根群体被富裕群体虐菜,游戏就无法形成正反馈机制,终将成为死寂之地。

为什么淘宝可以成为电商时代的王者,对中小商户的重视,是至关重要的原因,没有这些对市场敏感,行动力强的中小商户的支持,很难想象淘宝可以击败高大上的亚马逊。

另外,如果只是服务20%的少部分群体,何必用互联网的方式,传统的形式不是就可以了吗。

争议的背后:估值之争

对于小米这么大争议的背后其实是估值之争,是小米到底值不值得投资:如果是互联网企业,那么估值明显偏低——八年的互联网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;如果是硬件公司,小米极有可能已经遇到了天花板,现在的估值有些偏高。

不过,对小米估值的质疑,在资本市场上表现的并不是太明显,自7月9日上市后,小米最低价15.52元,与小米上市前的暗盘出现的低点15.2差不多,但是此后反转,8月22日,小米收盘价为17.68元。

从投资的角度来看,估值看的是公司的未来。很多大的独角兽公司,在上市的初期,股价表现一般都会比较平庸,比如Facebook上市破发,阿里上市表现也不太好。

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说,用户需要看长远趋势,中国经济正在走向以新经济为代表的全面崛起之路,而投资基于中国红利的新经济也是一个伟大的命题,小米成立至今只有八年,现在的国际业务已经达到36%,如果增加到50%,那么小米的估值肯定还会进一步提升。

另外,需要补充的是,虽然小米现在的市值不是腾讯*苹果,但却相当于7个“刚上市的腾讯*刚上市的苹果”,计算方式为:小米上市市值约为439亿美元,腾讯上市市值为6亿美元,苹果上市市值约为13亿美元,439=6.9*(6*13),这也是很好玩的事情。

写在最后

小米自诞生之日起,创始人雷军就为他注入了极深的互联网信仰:以【硬件+互联网电商及新零售+互联网服务】的模式运营,接着抓住中国手机产业链完善,中低端缺乏优质产品的特殊时机,实现了快速爆发;创业过程中,雷军及管理团队又将互联网运营方式使用的出神入化:整合思维、去中介化、用户至上、快速迭代等等;同时还构建了用户至上的互联网企业文化,只用八年时间就实现了千亿销售额:如以GMV计算,大致相当于2013年的京东水准。

可以说,小米缔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,在传统思维禁锢至深的行业里,用互联网开拓出了新世界。

然而小米虽然具有互联网的基因和核心,它的未来仍然不太明确: 到底会成为一家互联网企业,还是成为一家硬件企 业?

互联网企业是小米的精神内核,但是手机为代表的硬件却占据了极高的比例;正在构筑的生态链,还没有真正成型,其所规划的【硬件+电商及新零售+互联网服务】模式的第三阶段才刚开始。而这一阶段,其实是最难实现的,而这一阶段的核心,并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。

虽然目前小米的生态链企业已经超过了210家,其中90家公司专注于研发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产品,每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.9亿,链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。但是,参照苹果的硬件能力,小米硬件能力还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。

同为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,个人认为,小米的整个规划已经与阿里、腾讯一样,走到了一个瓶颈:需要的不是打通最后一公里,而是改变用户的观念:用户产生了可以由一家生产商提供全部服务的理念。

互联网公司跨界很容易,阿里、腾讯就是很好的例子,他们一家已经成为了电商+金融的巨无霸,另外一家则是社交+游戏的霸主,美团跨界打车,滴滴尝试外卖也是鲜明的例子,但是这些跨界又受到至今无人能解的莫名其妙的阻隔:阿里进不去社交,腾讯进不去电商。

到底是【互联网 + 硬件】还是【互联网 x 硬件】,这两者的估值,可以相差几个数量级。前者只是单纯的叠加,而后者是融合互补。

还好,雷军对小米的认知是很清晰:小米正走在伟大的路上。

他并没有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,还在继续进取。或许,雷军将会找到破解所有互联网公司困境的方法,那个时候,小米成为【腾讯 x 苹果】就不是一个玩笑了。

当然,我们也希望咱们中国出来越来越多的小米,因为只有竞争,才是对消费者的最大利好。

声明: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,目的在于信息传递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、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,请联系我们。

发表评论

0条评论,0人参与
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
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,请输入验证码继续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

智能家居 猎头职位 更多
文章纠错
x
*文字标题:
*纠错内容:
联系邮箱:
*验 证 码:

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